明朝纪年天干公元年份对照表pdf
榆次古时河流众多★◆★■★■,能叫上名的有十二条:潇河、涂河■◆★、龙门河◆■、圪塔河★★◆■■■、牛耕河、麻麻河、涧河、黑河■■■■、白龙河■★◆■、泉子河◆■★■■、河口河、津水河,可以说十二水并流,纵横交汇。最大的河流西去的潇河与南来的涂河在榆次东合流,称为南北合流。涧河曾是榆次城北一带村庄农田灌溉的主要水源,如今修了水库,仍在调节榆次气候环境上发挥着作用■■★。
明弘治十年(1497)秋,大霖雨积旬,县北孙家山南移二里许◆■。(按《弘治实录》十年五月庚午,清源县地震◆■,十一年七月丙辰■★,太原府地震有声★◆。孙家山南移事疑为弘治十一年太原地震时移动。)
明万历二十七年(1599)闰四月初三,牛村大雷雨水发■★■,民男女二十余人殁。
1973年6月15日降暴雨,同月25日至30日又降暴雨◆★■◆。暴雨之急◆■★★■■,洪水之大◆★★◆■★,百年未见★■◆◆■■,县内120个大队受灾★★,面积达69426亩,以北田■★★■、陈侃两公社最重。良种场、氮肥厂受到一定损失。
1959年8月20日降暴雨73.4毫米■◆■★◆,潇河流量达1435立方米/秒◆◆■★★,张庆公社发生内涝,54000亩地积水,危害严重。
1983年8月21日降暴雨(大风、雹),北田公社受灾最重★★★★■◆,小赵等8个大队32600亩秋作物受灾■★,粮食◆■■★、棉花、果品、红枣严重减产。淹没砖厂7座,损失砖510万块,经济总损失30万元。
清咸丰五年(1855)五月十五日大雷雨■★■,西南乡等村平地水深数尺★★,屋宇多圮,六月初六大水损民屋◆◆★。
1964年9月上旬中旬连降大雨★◆★★,部分秋作物茎秆倒伏,籽粒霉烂■★■★;部分秋作物后期返青■★;内涝地区棉桃◆◆■■◆◆、棉铃霉烂◆★■,造成农业减产◆◆。
清光绪九年(1870)八月涂水(今潇河)涨发■★◆◆★★,滨河演武等十九村冲塌民房干余间★★★◆◆★,淹田禾百余顷。
民国三年(1914)六月初三,黑河水暴发,合以涧河◆★★■◆◆,沿河各村多被其害,鸣李村尤甚,庐舍田园悉遭淹没■■,农田积沙厚二、三尺。
1962年7月14—15日降水154.3毫米,引起山洪暴发★■◆★■★,河水猛涨★■◆◆。潇河洪峰达2390立方米/秒。东赵、城镇、郊区、张庆★■◆■■◆、陈侃5个公社的1万多亩秋田被淹没。市内晋华职工宿舍、经纬纺机厂、铁路职工宿舍、建筑一公司、工业学校■◆、新建街、道北街、正太街、粮店街、任家巷◆★◆■、寇家巷均受到城北洪水冲击,全市城乡受灾单位158个★★,农田受灾面积92393亩◆★◆★■■,粮食减产1万吨。
1954年8月中下旬两次下大雨■■◆★■★,市内塌房822间■★,压伤5人◆■■◆,死1人■■◆,15000亩秋田受灾。县内河水涨◆★,山洪发◆★■★◆,50个乡普遍受灾。严重者有21个乡★■★■,54个自然村■■★★■。一共冲毁麦田1541亩,秋田12307亩■■,减产五成以上者21463亩■■★★■★,五成以下者41964田。
1963年5月22—23日,降水129毫米◆■■■★★,地下水位上升,10个公社发生内涝■■■★★◆,其中以张庆◆★◆■、使赵、郊区■◆、陈侃、东阳5个公社受灾最严重★★■■◆◆。据15个公社的175个大队统计,受灾面积95590亩◆★■■■★,积水面积达58251亩,塌房1339间◆★◆■,淹没粮食3800公斤★◆■★。8月2日中午两小时降水123毫米★◆★。集中降落于城镇◆◆★★、郊区、北田、庄子4个公社,倒塌房屋158间,秋田受灾1896亩。
1988年,洪涝,全市农作物受灾24★◆■◆.4万亩,成灾13◆◆.3万亩,成灾人口8.4万人★★,其中重灾民1.4万人,特重灾民0.2万人★★■★◆。倒塌民房658间,损毁民房835间◆◆★,洪水冲淹房屋373间,滑坡下陷房屋14间◆◆★★,包括当年风雹灾,损失共计152.4万元。
清同治二年(1863)六月初九,洞涡水涨,淹没民田数百顷◆◆■◆◆◆,塌民屋数百间★★■◆◆。
1974年7月29日降暴雨,鸣谦公社流村大队受灾面积397亩,全大队62户农家受灾■★◆◆★■,冲毁房屋、窑洞214间(孔)★★,淹没水井17眼,损失粮食14125公斤,被褥121套,衣物生活用具无数■■,总计损失48000元◆■◆★★。
民国二年(1913)七月十三日涂水(今潇河)暴涨,沿河王村、怀仁、西长寿、演武、永康、史家庄、郝村等五十余村均被水成灾,郝村尤甚,民舍◆■★、农田淹没殆尽。同时官甲渠亦溃决,水势汹汹,直冲小东关,南至郭门外,多数农田尽成泽国。
清道光二十九年(1849)六月十一日大雨,象峪河、洞涡河大发,水深数尺■★★,淹没田庐无数★◆◆■★。